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

細菌電池,咁唔可能?


掃描式電子顯微鏡下的沼澤紅假單孢菌。比例尺長度為3微米。 (Girguis et al, 2014)

原文作者/ Lisa Winter (I Fucking Love Science)   
翻譯改寫/ Gilver    原文連結 Scientists Reveal How Microbe 'Eats' Electricity

某些微生物看似簡單,卻能從一些極端來源中獲取能量,例如硫磺、甲酸和礦物。而現在哈佛大學 Peter Girguis 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細菌,竟然能從環境中汲取電子、作為能量來源。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2014年的Nature Communications。(連結請點我)
「沼澤紅假單胞菌」(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 )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菌,它的特別之處在於能夠依據所處環境的不同,調整獲得能量的方式。它能夠倚賴光能行使自營和異營生活,也能利用化學能進行自營或異營生活。不過,這種彈性調整能源獲取方式的特色卻造成了微生物學家的困惑。有鑑於此,Girguis的研究團隊著眼在光能代謝模式的研究,進而找到了一些答案。
對於多數的生物來說,電子是他們體內不可或缺的能量貨幣,透過氧化還原反應,電子能夠在電子提供者(electron donor)和電子受體(electron acceptor)之間互相傳遞。然而,對一般生物而言,電子傳遞得在溶液中進行,但在圖中這種TIE-1品系的沼澤紅假單孢菌,卻可以透過細胞外電子傳遞途徑,從固態物質取得電子、獲得能量。至今,這個細胞代謝過程的機制仍然是個謎。
在過去,科學家認為這些細菌係經由鐵獲得電子,但在了解它們的代謝途徑後,Girguis 表示鐵並不必然是它們的唯一選項。研究指出,當這些細菌直接暴露在電極旁,它們就能從電極上頭取得電子,並以二氧化碳作為電子受體以獲得能量。而在後續的實驗中,Girguis 找到了主要負責獲取電子的基因 Rpal,缺少這個基因的細菌會喪失66% 獲取自由電子的能力。
RuBisCo (核酮糖-1,5-二磷酸羧化酶/加氧酶) 是種在生物學領域中相當重要的蛋白質,在自然界裡,RuBisCo是植物行光合作用、將大氣中的無機碳固定下來的重要工具;而對沼澤紅假單胞菌而言,它也同樣利用這種蛋白質,把二氧化碳轉變成自己需要的儲能物質。在陽光的活化之下,製造這種蛋白質的基因被啟動,並開始從環境中汲取電子。不過,細菌所需要的電子來源,也就是鐵質都存在陽光照射不到的地下。科學家發現:當細菌身處在沉積物的表面時,它們能夠從地上、地下各取所需,在光的照射之下,它們就能從下方的沉積物汲取電子。
雖然現在這些細菌被認為可以用來製造電池,但Girguis並不確定它是否會成為有效的能量來源。他反而是注意到它們有很大的機會能夠應用在醫藥工業中,用以製造一些他們有興趣的、且僅憑電力供應就能製造的東西。

延伸閱讀: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